內容來自hexun新聞車子信貸增貸缺錢急用哪裡汽車貸款

貴州省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大力發展山區現代高效農業 185裡看增收

5月中旬,記者在貴州省長順縣鼓揚鎮鼓揚村看到養殖大戶黃如秀的2000多羽綠殼蛋雞遍及村邊的山頭。“2007年我貸款8萬元搞養殖,兩年後的純收入就從5000多元變成瞭6萬元,3年後就還清瞭貸款。現在我的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黃如秀高興地講起瞭致富經。讓黃如秀受益的是黔南佈依族苗族自治州實施的“185工程”。2011年,全州實施“185工程”面積達到160萬畝,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9年的3190元增加到2011年的4632元,3年來減少貧困人口20萬人,成為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收入調整力度最大、效益最好、增收最快的時期。山區傳統農業突破發展瓶頸黔南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州,受生產方式、勞動力素質等諸多因素制約,長期以來,工業基礎薄弱,旅遊業滯後,農民增收難,農業經濟效益低。2009年,黔南州委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結合正在發生改變的交通區位優勢,自然生態和光、熱、水、肥等農耕資源稟賦,以及州內一些地方探索出的高產農田成功種植經驗,提出瞭“185農業產業化富民工程”,使每畝田、土、坡、山、水在一個生產年度內,生產的農產品銷售收入達到1萬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185工程”的實施,讓黔南這樣典型的山區傳統農業找到瞭特色、高效、生態的發展路徑。“一搞185,鈔票翻滾數。”“185上山,農民笑得歡。”“185下田,黃土變成錢。”記者在黔南山區采訪時,常常聽到當地農民這樣編著歌謠傳唱。在黔南,通過“185”工程的實施,幹部群眾的思想觀念得到徹底改變。以往種半年閑半年的傳統種植業模式被改寫,如今,黔南農民冬閑變冬忙。2011年,惠水縣寧旺村村民張明舉3畝辣椒收入19131元,後又種瞭一季花菜,畝收入4500元,一畝地收入就達到瞭10840元。讓他感到驕傲的不是畝收入的增長,而是他種植的長辣7號品種單株產值就達到瞭5.08元。被長沙蔬菜研究所的專傢贊為“全省最高水平”。張明舉說,自己從不會種到種出全省最高水平,全得益於農業科技的普及。在龍裡縣,農技幹部徐維、劉賢輝響應縣裡“帶薪、帶技術到鄉村創業”的號召,籌資成立瞭龍裡縣巴薑農產品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在灣寨鄉投入80萬元建起瞭450立方米的冷庫,成立合作社指導農戶種植蔬菜,憑借他們在貴陽五裡沖、廣東、重慶等地都有銷售平臺的優勢,帶動周邊農戶種植萵筍、西葫蘆等蔬菜1500多畝。3年來,通過“185工程”建設,全州幹部群眾從傳統的小農意識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逐步懂得瞭運用市場經濟觀念、工業化理念和項目工程管理方法來謀劃、指導、發展農業。廣大農民群眾從農業產業發展中獲得實惠,改變瞭等、靠、要思想,勤勞致富典型比比皆是。一大批從事非農產業的老板轉產投資農業產業,一大批打工回鄉青年創辦農業基地,形成瞭政府、農民、企業三者互動,市場引領,政策推動的工作格局。農業經濟力爭效益最大化三都水族自治縣大河鎮近年來以“185工程”為抓手,大力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著力打造“珠三角”的菜籃子,建成瞭長年穩定在6000畝左右的蔬菜生產基地。目前,該鄉“185”田達5139畝,一年三季總產值達6496萬元,平均每畝產值12640元。在“185工程”建設中,黔南利用緊鄰省會和西南最近的出海口等區位優勢和典型的立體氣候特征優勢,巧妙利用時間效率和空間資源,力爭將農業經濟效益最大化,突破瞭長期束縛黔南農業發展的瓶頸。州委書記黃傢培告訴記者,黔南“185工程”解決的問題,一是如何利用全州的立體氣候、土地資源、特色品牌農產品等比較優勢,大力發展種養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發展高效農業的問題;二是如何整合資源、扶持農民、啟發民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三是如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提高科技含量,解決農民從種不出到種得出、種得好,從賣不出到賣得出、賣得好的問題。經過3年實踐,黔南實施“185工程”探索總結瞭政策支持、科技支撐、龍頭企業支撐等“十大體系”。著重在“統、引、創、聚、特”字上做文章,促進瞭基地規模化、設施現代化、種養標準化、服務專業化、生產集約化。今年一季度,黔南州共落實“185工程”面積300萬畝,投入各類資金14.9億元,預計全年農業產值達210億元以上。山地農業向外向型經濟轉型獨山縣東峰食品工業有限公司是當地的龍頭企業,深加工法國細刀豆、蘑菇、聖女番茄等罐頭食品。多年來,該公司按照“市場+企業+農戶”的經濟發展模式,帶動獨山、平塘等5個縣(市)農民種植細刀豆,產品遠銷東南亞及歐美,年創匯500多萬美元。目前,帶動近萬戶種植1.2萬畝,每年為農戶帶來1200多萬元的收入。東莞市潤豐果蔬有限公司在三都縣周覃、三合等鄉鎮建起瞭供港粵蔬菜基地,生產無公害商品蔬菜。3年來,基地生產不僅給公司帶來瞭豐厚的經濟收益,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公司+基地+支部+農戶”的模式,使三都蔬菜走上瞭香港、廣東等地市民的餐桌。3年來,黔南突破“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人無三分銀”的俗諺,以市場引導著生產。通過大力引進和運用新科技、新技術、新品種,在南方裸地和北方大棚青黃不接時,巧用“天無三日晴”的“熱、溫、寒”氣候,種植高原時令果蔬,打種植時間差,使“不沿邊、不沿海”的黔南,成為四通八達的物流中心,時鮮蔬菜、奇珍異果紛紛湧向人們的餐桌。黔南實施“185工程”取得的顯著成效,得到瞭貴州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省委書記栗戰書在2011年深入黔南農村調研時說:“生態產業點綠成金,既是綠水青山,又是金山銀山。黔南結構調整在明年要實現種植面積翻一番,要走在全省前列。”“185工程”隨後在貴州省推廣。去年8月,貴州省“185農業產業化工程”現場會在黔南召開後,各地紛紛借鑒黔南州“185工程”經驗,大力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提高扶貧開發水平,促進農民增收,開創瞭“三化同步”發展的新局面。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2-06-10/142297529.html

信用貸款利率比較2016信用貸款銀行業務缺錢急用哪裡借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klj0wz19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